為什麼冬天血壓更容易失控?5 大營養策略,守護你的「心」血管!
每到寒冷冬季
醫療院所中因心血管事件求診的民眾便顯著增加
許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:「天氣一冷,血壓就變得不太穩定」
其實,冷天引起的血管負擔,牽涉到血管收縮、體溫調節、自律神經與代謝等多重生理因素。
🔍 為什麼冬天血管更容易出問題?
1. 低溫強迫血管收縮,血壓自然上升
當氣溫下降時,身體會透過自律神經調節讓周邊血管收縮,以減少熱量散失、維持核心體溫。
但血管管徑變窄,意味著血液必須用更大的力量推進,因此血壓自然會上升。
⚠️ 對於本來就有 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肥胖 等族群,血壓震盪幅度會更大,血管負擔也更重,需要特別警惕。
2. 清晨血壓高峰,疊加冷空氣風險更高
研究顯示,血壓本來就會在清晨 5 點至 9 點自然上升,這是正常生理節律的一部分。
若在這段時間遇到冷空氣、起床太快或突然外出吹風,就容易使血壓波動更劇烈。
這也是許多心血管事件(如心肌梗塞、中風)好發於清晨時段的原因,並非巧合。
3. 活動量下降,代謝速度減慢,影響循環
冬季氣溫低、日照短,讓人更傾向久坐、少活動,這會導致:
- 血液循環變差。
- 血糖與血脂長時間處於偏高狀態。
- 身體代謝廢物累積速度加快。
這些因素都會間接增加血管內壁的壓力與負擔。
4. 冬季飲食偏好「隱藏高鈉」,血壓更容易飆高
火鍋湯底、拉麵湯、加工肉品、濃郁沾醬等高鈉食物,在冬天比其他季節更常出現在餐桌上。
鈉攝取過量會造成身體水分滯留、血壓上升、血管壁負擔增加。
許多人冬天血壓較高,和「不自覺吃進太多鈉」有極大關係。
🥗 冬天保護血管的 5 大「抗寒」營養重點
1. 嚴格控制鈉攝取: 減少湯量、替換沾醬
降低鈉攝取是冬季保護血管最直接有效的策略。
- 少喝湯:優先吃料,清湯底(如昆布)勝過麻辣、沙茶、濃郁鍋底。
- 換掉醬:醬料改用低鈉選項,如檸檬汁、醋、胡椒、蒜泥,取代沙茶醬、豆瓣醬。
- 外食主動告知:要求「少鹽」、「醬料分開」。
2. 補充 Omega-3: 維持血管順暢的「好油」
Omega-3 脂肪酸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、幫助血液暢通,是冬季非常重要的營養素。
- 魚類: 鮭魚、鯖魚、秋刀魚等深海魚。
- 植物來源: 亞麻仁籽、核桃。
- 純素者: 可選用藻油產品。
3. 多吃蔬果: 補充鉀、鎂與抗氧化植化素
冬季盛產的高麗菜、菠菜、茼蒿、花椰菜等,富含關鍵的礦物質:
- 鉀(K): 協助平衡過多的鈉,是天然的降壓好幫手。
- 鎂(Mg): 與血管舒張功能相關。
- 植化素: 減少自由基對血管壁造成的負擔。
💡 建議: 確保每餐至少 半盤蔬菜,顏色越多樣越好。
4. 選擇低 GI 全穀主食: 避免血糖高峰衝擊血管
冬天食慾旺盛,若搭配高 GI 主食更容易造成血糖急升,高血糖會直接傷害血管內皮。
- 較佳選擇: 糙米、雜糧飯、馬鈴薯、南瓜、蕎麥麵。
- 需避免: 白飯、白吐司、甜麵包等精緻碳水化合物。
5. 冬天更要記得喝水: 維持血液流動性
冬季不覺得口渴是常見問題,但飲水量太低會使血液較濃稠,增加栓塞風險。
- 建議水量: 成人每日1500 ~2000ml水分
- 起床補水: 清晨起床喝 200~300ml溫水,最有助於降低血液濃稠度。
- 注意: 茶與咖啡有利尿作用,需額外補充水分。
🔧 日常生活調整:營養之外的守護關鍵!
✔ 清晨起床「慢慢來」
避免突然起身造成血壓瞬間飆升:
- 醒來後,坐在床邊 1~2分鐘。
- 輕輕活動四肢。
- 確認無眩暈感再緩慢站起來。
✔ 保暖四部位:頭、頸、腹、腳
這四個部位若保暖不足,血管收縮會更明顯。務必戴帽子、圍巾、穿著襪子,保護核心體溫。
✔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
即使天氣冷,也應保持運動。重點不是流汗,而是保持循環
建議可選擇:快走、暖身操、彈力帶或輕阻力訓練。
✔ 定期量血壓,觀察「早晚差」
- 建議記錄:起床後 1 小時內(服藥前)、睡前各量一次。
- 警訊: 若早晚差異超過 20mmHg,建議與醫療人員討論是否需要調整生活作息或飲食策略。
冬天是血管最容易受到刺激的季節。
低溫造成的血管收縮、日常活動量下降、飲食偏鹹與飲水量不足,都會加重身體負擔。
透過聰明的飲食(低鈉、好油、高鉀鎂)與規律的生活習慣(慢起身、勤保暖)
就能有效穩定血壓、降低心血管風險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