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飽就想睡?揭秘「血糖雲霄飛車」的生理機制
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——
午餐吃完沒多久,眼皮就開始沉重、頭腦一片模糊,
彷彿進入「午休模式」,連簡單的任務都提不起勁。
這種現象被稱為「餐後嗜睡」
其實與飲食內容、血糖波動與身體節律都有關。
為什麼午餐後會特別想睡?
造成午餐後疲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
1. 血糖急升急降
當我們吃下高碳水、高糖分餐(如便當白飯多、加上含糖飲料),
血糖會迅速上升,胰島素分泌大量釋放以降低血糖。
當血糖快速下降時,大腦反而會出現「能量不足」的訊號,導致昏沉、倦怠感。
2.攝取比例不均衡
若午餐偏重油炸、肉多菜少或碳水比例過高,
消化時間拉長、腸胃血流增加,大腦血流相對減少,也容易產生疲倦。
3.副交感神經亢奮
在進食的時候,平常負責活動與警覺的「交感神經」活動會暫時變慢;
相反地,負責休息與修復的「副交感神經」則開始活躍,幫助腸胃蠕動與營養吸收。
此時身體會出現血壓下降、心跳減慢、體溫降低與呼吸放緩的反應,
也就是身體進入「消化與休息模式」
4.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規律
若前一晚睡不好,身體原本午後的「生理低谷」會被放大,午餐後更容易昏沉。
想提神?從午餐開始調整!
✅ 控制碳水份量,選擇低GI主食
可將白飯換成糙米飯、五穀飯或地瓜。
主食建議佔整餐的 1/4,避免血糖劇烈波動。
✅ 蛋白質與蔬菜要夠
蛋白質能延緩血糖上升、維持飽足與穩定能量。
午餐可搭配豆腐、雞胸肉、魚類或蛋;
蔬菜則建議佔餐盤的一半,幫助消化、減少負擔。
✅ 減少油膩與重口味
炸物、濃厚醬汁會延長消化時間,使人更想睡。
✅ 飯後走動10-15分鐘
輕鬆散步可促進血液循環、幫助血糖穩定。
✅ 避免含糖飲料,改喝綠茶或氣泡水
綠茶中含有茶胺酸與少量咖啡因,
能提升專注力又不會造成血糖波動。
想提升下午工作效率,這樣做更有效
- 午睡10–20分鐘最佳:太久反而會進入深層睡眠,醒來更累。
- 保持水分:輕度脫水也會讓大腦反應變慢。
- 做幾個伸展或深呼吸:幫助大腦重新供氧,提振精神。
- 避免午餐太晚吃:建議在中午12點前後完成用餐,給身體充分消化時間。
穩定血糖、吃得清爽均衡、搭配短暫休息與活動
不只能避免餐後崩潰
更能讓下午的專注力與工作效率「滿血回歸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