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律神經失調?從飲食與生活找回身心平衡
現代人常喊:
「睡不好、胃脹氣、頭暈心悸、焦慮煩躁」
看似雜亂的症狀,其實可能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!
什麼是自律神經?
自律神經是掌管我們身體「無意識功能」的系統,包括:
- 心跳速率與血壓
- 呼吸節奏
- 腸胃蠕動與消化
- 體溫調節與排汗
- 內分泌與免疫反應
它由兩大系統組成:
- 交感神經:掌管「戰鬥或逃跑」(fight or flight)反應,讓人進入緊繃狀態。
- 副交感神經:負責「休息與修復」(rest and digest),幫助身體放鬆與修復。
兩套系統就像身體的油門與煞車,需要平衡協作
一旦失衡,就容易出現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狀況。
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
- 睡眠問題:難入睡、易醒、淺眠
- 心悸、心跳加快、胸悶
- 頭暈、疲勞感、注意力不集中
- 情緒起伏大:焦慮、易怒、煩躁
- 四肢冰冷、出汗異常
- 消化困難:脹氣、便秘、腹瀉交替
飲食+生活調整,有助改善自律神經功能!
一、穩定血糖是改善自律神經的關鍵!
血糖忽高忽低會刺激交感神經活性,導致焦慮與心悸。
可採用低GI飲食,多攝取膳食纖維、好油脂與高品質蛋白質。
建議食材:
- 糙米、地瓜、燕麥
- 深綠色蔬菜、莓果
- 鮭魚、豆腐、堅果、酪梨
二、補充神經穩定營養素:鎂、鈣、維生素B群
這些營養素參與神經傳導、放鬆肌肉與睡眠調節,有助穩定情緒。
來源:
- 鎂:放鬆肌肉、穩定神經~南瓜子、黑巧克力、全穀
- 鈣:幫助睡眠、調節肌肉~小魚乾、芝麻、深色蔬菜
- B群:減少壓力疲勞、促進神經傳導~糙米、蛋、豆製品、瘦肉
三、減少刺激性食物,避免交感神經「爆衝」
如咖啡因、精緻糖、油炸加工食品,這些容易刺激神經過度活化,反而加劇不適。
四個日常習慣,喚醒你的副交感神經!
要啟動身體的「休息與修復」機制,靠的不是躺著不動
而是正確的習慣刺激副交感神經。
習慣 |
方式 |
覺察呼吸 |
每日3~5分鐘腹式呼吸,放慢呼吸節奏 |
睡眠儀式感 |
睡前遠離3C藍光,固定作息時間 |
輕度運動 |
快走、瑜伽、伸展,每天至少30分鐘 |
身心舒緩儀式 |
泡腳、冥想、芳香療法,每週2-3次 |
身體的訊號從來不會說謊,只是我們沒有學會解讀它的語言。
如果你總是覺得「哪裡怪怪的」,或許該開始聽聽自律神經的聲音。
給自己一點呼吸空間,一點營養補給,一點身體節奏的尊重。
恢復平衡,並不難,只需要對自己好一點,持續一點,溫柔一點
最新動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