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肚子怎麼吃?飲食調整+補水原則一次掌握
腹瀉(diarrhea)是一種常見的腸胃道症狀
常伴隨頻繁的水樣便、腹部絞痛、脹氣、噁心,甚至導致脫水。
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很多,
包含病毒感染(如諾羅病毒、輪狀病毒)、食物中毒、乳糖不耐、抗生素影響腸道菌相,或是慢性腸道疾病(如腸躁症)等。
正確的飲食調整,有助於減少腸道刺激、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,幫助腸胃道逐步恢復。
常見腹瀉原因
- 感染性腸胃炎:最常見,來自病毒或細菌感染
- 食物中毒:攝取變質、未煮熟或不潔食物
- 乳糖不耐症:食用乳製品後腹瀉
- 抗生素使用:破壞腸道菌相
- 慢性腸道問題:如腸躁症、潰瘍性結腸炎
腹瀉時的飲食原則
-
減少腸道刺激
避免粗糙、油膩、辛辣、咖啡因與含糖食物,讓腸道休息。
-
提供易吸收的能量與營養
選擇易消化、低渣的食物,避免進一步刺激腸壁。
-
補水補電解質
防止因腹瀉導致的脫水與電解質失衡。
建議飲食調整方式
1.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
- 白開水、小口慢慢喝
- 低糖運動飲料、電解質水
- 米湯、淡鹽水(如自製電解質液)
2. 採低渣、低纖飲食
- 白粥、白吐司、蒸馬鈴薯
- 紫菜蛋花湯、雞肉清湯
3. 補充易消化蛋白質
- 水煮蛋、白肉魚(蒸煮)
- 嫩豆腐、豆漿(無糖、溫熱)
- 少量滷雞胸肉
4. 補充益生菌,穩定腸道菌相
- 無糖優格
- 益生菌補充品
- 恢復期可逐步食用味噌、納豆等發酵食物
5. 飲食恢復需漸進
清流質(米湯)→ 半流質(粥)→ 軟質食物 → 正常飲食
避免一好轉就進食大餐,防止腸道再度受刺激。
腹瀉期間飲食地雷
❌ 生冷食物(冰飲、冰品)
❌ 油炸、重口味、辛辣調味
❌ 奶類、起司(乳糖可能惡化腹瀉)
❌ 高纖蔬菜(竹筍、芹菜)
❌ 咖啡、酒精性飲品
什麼時候該就醫?
- 腹瀉超過 3 天未改善,或一天 6 次以上
- 糞便帶血或黏液
- 發燒超過 38.5°C
- 嚴重脫水症狀(眼窩凹陷、口乾舌燥、尿量少)
- 老人、小孩、慢性病患
- 無法進食、持續嘔吐
腹瀉雖然常見,但也不能輕忽!
適當的飲食管理,是修復腸道、減少病程的關鍵。
每個人的腸胃耐受度不同,建議聽從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
選擇溫和、易消化的食物,給腸道足夠的休息與支持!
最新動態